细墨

Sion写字的地方

书屋

阅读信息

  • 作者:sion
  • 摘录数:10

摘录

龚自珍曾说从事历史研究需要“大出入”,所指的是既要能进入历史的细节,但也要时时出乎其外,不能只在内部的细节中打转和纠缠,否则有可能会得小忘大或走错方向,甚至于在整个情境已经改变时,没有发现这个变化。
^ref-58764

#139


现代人惯用网络,但我还是喜欢纸质书。购买书本往往包含了对未来的一个期待,例如预期将来的研究会用得着某些书。
^ref-12779

#152


明代张溥把书斋取名为“七录斋”。他勤奋好学,读书必手抄,然后焚毁抄本,如此重复七遍,直至完全掌握内容​‍‌‍​‍‌‍‌‍​‍​‍‌‍​‍‌‍​‍​‍‌‍​‍‌​‍​‍​‍‌‍​‍​‍​‍‌‍‌‍‌‍‌‍​‍‌‍​‍​
^ref-24068

#196


他认为没有用手抄一遍等于没有真正读过该书。我也认同在手抄的过程中,更能细味或体会当中的意义。
^ref-14681

#199


钱穆曾提出,一本书若没有经过一百年的考验,不要读。年轻的我听了觉得这见解非常荒谬,书应该是愈新愈好,读新书才能吸收最新的知识。到了现在我才明白,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书,大多只需泛览,未必有需要深入仔细地阅读的价值。
^ref-36092

#205


一、疑难:思想的起点是一种疑难的境地;二、问题:确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,提出问题;三、假设: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;四、推理:把每种假定所含的结果一一想出来,看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;五、验证:证实这种解决方法使人信用,或证明这种解决方法的谬误,使人不信用。
^ref-13513

#74

现在早已渗入人们的思想里了


即把一件事情或一个现象问题化。探究事物的过程中,能不能形成具有潜值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。如果能办得到,其实代表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,很多学术论文不好,是因为一开始没有提出好的问题。禅宗大师只要看弟子的问题便能了解其心灵状况,宋明理学中“问”跟“答”也同样重要。
^ref-15713

#86

深深同意,很多问题在提出时得到解决就是因为思考得更深了


我个人认为研究学问比较有意思的阶段是在创思、收集资料的过程中,出现了疑问,出现了与原先约定俗成之见不相容的疑问时,往往是通往更有意义的发现的时刻,尤其是当发现了表面的矛盾,但再进一步去解释的时候,便认清它们并不是真的矛盾,并寻获一个能解开矛盾的方法时,其实已成功地避免了人云亦云,破除了约定俗成之见。
^ref-49044

#102


石院士爱用很简单的语句来概括复杂的考古发现,组织起来然后编成口诀。旁人任何时候问他有关殷商考古的东西,他便会先把口诀念一次,然后就很清楚地一一道出当中的细节。石院士的记忆术,令我领悟到思考的另外一个境界,是必须运用组织力构建思路。
^ref-6536

#123


观水有术,必观其澜”,
^ref-53173

#135

!!!心海动静理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