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墨

Sion写字的地方

把时间当作朋友

阅读信息

  • 作者:李笑来
  • 摘录数:35

摘录

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,不能接受现实,一切成长都是虚妄。
^ref-21279

#36


他们既勤奋又懒惰,既聪明又愚蠢,既勇敢又懦弱,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,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……
^ref-24180

#298


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,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。
^ref-59854

#774


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,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,而是不知道为什么“无法进入状态”——这是他们能够想出来的对自己的行为最拿得出手的描述。
^ref-17938

#910

找不到节奏


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,甚至是唯一的起点。
^ref-34475

#966


喜欢做某件事情”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、容易获得奖励而已。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,他们做事,甚至做很多事。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,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,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。他们每次回避困难的时候,都不是故意的,并且往往已经给自己找了恰当的借口。这借口太强大、太有力,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:“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,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,我确实提不起兴趣……”
^ref-48782

#972

出了一身汗


物种起源》和演化论所走过的历程,足以让我们了解“正确地思考”有多么不容易——
^ref-15361

#1853

意面神教,哈哈哈哈


一段时间后,最初的五只猴子都被换走了,剩下的五只猴子并不知道冰水的存在,它们只知道一件事情——谁要敢碰那串香蕉,就要遭到一顿暴打。当然,它们的行为与自卫无关,全都是出于报复!
^ref-59549

#1925

没有语言交流是多么可怕


很多时候,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,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。”
^ref-26786

#1976

有些道理


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。
^ref-22279

#2008

Yes, 咱家在高中读过了,科学简史,人类简史


写出来的网志大多是无病呻吟的心情日记。
^ref-14907

#2070

呵呵呵呵呵, 我有些时候就是如此, 说实话,朋友圈,qq空间,微博似乎都是这个样子。可悲啊,一个人的心情有什么值得保存的价值呢。


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“选择性输入”,其具体表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: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,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。
^ref-17076

#2094

八月十五那天给爷爷打电话,问他今年多少岁生日,他们以为我在问好,连连说很好很好, 当时很无奈又诧异


但许多人往往在只行进了一小段时间后,就因为觉得进展“过分”缓慢而开始动摇,以至从来不曾体会“突飞猛进”的感觉。
^ref-41745

#2109

进步快了有时候也会 level out


这个曲线应该是一个并不规则,上下起伏,
^ref-17941

#2112

哈哈,我这个暑假的状态曲线便是如此,好巧啊


独立思考,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,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,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,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,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的过程。
^ref-28187

#2130

我以为是面对问题,自己去思考,先不依赖其他,最后再验证之


人们对逻辑学习的忽视,以及对自己在逻辑上的欠缺少有自知之明,并非是今天才如此,而是千百年来一直如此。
^ref-33713

#2177


在工作岗位上,有些人像顶着一颗榆木脑袋一样,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,但往往连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。很多时候,这些人并不是偷懒,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(回避思考的思维模式)造就了他们的行为模式——他们根本想不出该干的是什么,所以只求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以保饭碗。可是,他们甚至连该怎么干好那些被交代的任务都想不清楚,因为他们的脑袋从未“用进”、只曾“废退”,早就退化成了实心的榆木疙瘩,没什么用处。
^ref-52376

#2189

我待到这里五天隔离,就是门卫,院长那些榆木脑袋造成的,你们好好想想行不行啊,未接触便无需隔离啊,这么简单的道理,就不会去思考吗?


Most people would die sooner than think — in fact they do so. — Bertrand Russell,In The ABC of Relativity,1925,P.166
^ref-44545

#2202

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那些今天已经被弃用的概念并非一无是处。
^ref-14578

#2218

以太现在化身一变,成了web3的新宠


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。
^ref-38020

#2229

同意


学习任何一门学科,都最好先去读一下该学科的发展史,这是最好的起点。
^ref-12672

#2252

很枯燥的,明亮的泥土便是如此,越来越没劲


外因会影响内因,内因同样会影响外因。它们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。
^ref-56929

#2316

咱们可是学过马原的,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


自证预言
^ref-59224

#2424

基地里 谢顿的心理史学


事实上,不懂“举证责任”就是一个思考时“误入歧途”的常见原因。
^ref-45849

#2525


但另一方面,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、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,也同样是危险的、有害的。
^ref-46675

#2737


刚开始走神的时候,持续时间不会太久,也许只有几分之一秒,但就在这一瞬间,大脑也能处理许多信号。因此,当大脑“神游”归来时,我们往往发现自己并未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。于是,大脑又开始自动走神,这一次可能要比之前更久,因为大脑早已“证明”过自己“游刃有余”。而再次归来之时,大脑也许还会“印证”自己并未错过什么……于是,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多,时间越来越长……
^ref-15976

#2969


这是一场正常的、必须的、不可回避的、旷日持久的,甚至最终是有趣的、一个人的战斗。不断收集、整理、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,就好像是为自己编织一张“滤网”,以阻止无效的概念类知识的进入。同时,这张“滤网”也应该是双向的,可以把概念类知识中有效的部分留下,而把无效的部分排除。所谓“有心”,其实就是指有这张“滤网”。
^ref-29684

#3018


“过早质疑”同样也会造成幻觉——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。可事实总是与此相反。
^ref-28185

#3034


讲者刚刚开始自己的论述时,驳斥他的难度是最低的,于是“过早质疑”的人总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,进而落入自我设置的陷阱,同时自我感觉良好。
^ref-20351

#3035


方法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”,
^ref-52226

#3482


一个人的现状越差,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,进而做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,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,他就很可能落入“万劫不复”的境地。
^ref-54560

#4385

乱时之志不可立


接收”并不等于“接受”
^ref-3910

#3042

Yes


相对于阅读过程,倾听过程中的记忆难度要高出许多,
^ref-37527

#3047

听书与读书的优劣,觉得听需要更多的注意力


准确地讲,那些隐含的信息不是“听”到的,而是“想”到的——动用自己“多余”的脑力想到的。
^ref-57931

#3061

这才是记忆的实质


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,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,包括他的眼神、姿态、动作等,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。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,就会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“倾听”状态。而后,更为重要的是,由于听者的专注,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的“倾诉”状态。
^ref-8221

#3082

机械设计减速器课设时与那学长交谈情景可参照一二